5盎司圓形金質(zhì)紀(jì)念幣背面圖案為顯通寺建筑造型。幣面選取的是顯通寺青色的古建筑群中間的一組銅制的、精巧、燦爛的塔殿組合,金碧輝煌,光彩熠熠,非常閃亮。
顯通寺古稱大孚靈鷲寺,是五臺山眾多寺廟中最大、最古老的一座,歷史悠久,彌足珍貴,可以說濃縮了整個五臺的佛教歷史。據(jù)記載,東漢永平十一年(公元69年),漢明帝從西域請來印度僧人攝摩騰和竺法蘭,在京都洛陽建白馬寺,這是中國建佛寺的開端。這一年,攝摩騰和竺法蘭來到五臺山,法眼識圣地,看中五臺山的風(fēng)水,并奏明漢明帝在這里破土建廟,揭開了五臺佛國歷史的靠前頁。今天的顯通寺是五臺山靠前青廟(和尚廟)之首,占地面積約120畝,各種建筑400余座,寺內(nèi)殿閣巍峨,大多為明、清時期建筑,蒼松翠柏參插其間,布局嚴(yán)整。
這枚紀(jì)念幣選取了顯通寺最有代表性的景觀,傳統(tǒng)的明代建筑藏經(jīng)樓和天空為背景,以月臺搭前景,在有限的空間里展現(xiàn)了塔、殿、閣等多種樣式的宗教建筑形式,吸引人的目光從下依次向上,布局巧妙,重點突出,如身臨其境,品味到精神層面的愉悅和追求。
其實這金碧輝煌的殿和塔,最早都是青銅鑄成的,近年來作了鎏金處理,使其成為黃金屋與登天梯(塔在古人心目中有與天通的訴求和象征),喻示佛家可將你帶往未來的極樂世界。用金幣來表現(xiàn)金塔和金殿,真是名副其實,相得益彰。
畫面左邊月臺上靠里面的那座是金塔,實際有五座,均為明代建造,按東西南北中方位布置,象征五座臺頂,如果香客因天寒路遠(yuǎn)等原因,無法朝拜五個臺頂,可以禮拜此五塔,以為彌補(bǔ)。由此可見紀(jì)念幣發(fā)行者選材的獨具匠心。原塔高13層,每層各8面,高8米,直徑2尺,塔身鑄滿佛像、圖案和各種銘文。幣面上被黃金包裹的塔在山西特有的藍(lán)天日照下,顯得格外耀眼和燦爛。
都說不來顯通寺摸摸這金塔金殿,就不算到過五臺山。這枚金幣是每一個來過五臺山朝拜或觀光的游人的美好記憶,也是那些還沒有來的人的向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