緬甸玉怎么鑒別
鑒別緬甸玉要看很多方面,像成色、質(zhì)地通透性、種水等。緬甸玉怎么鑒別?
目前商業(yè)上對B貨緬甸玉的鑒別,主要包括下列幾個方面的內(nèi)容:①外部特征;②內(nèi)部結構;③相對密度;④熱導性;⑤紫外熒光;
外部特征
外部特征是常用的緬甸玉的鑒別方法之一,緬甸玉A貨中一些黑色、黃色、灰色包體,往往隨機分布于緬甸玉內(nèi),并有較為確定的形態(tài);而B貨,由于酸洗后這些包體及原來沉積于緬甸玉縫隙中的鐵錳質(zhì)被漂離,因此看起來過于干凈,找不到絲毫的在A貨中常見的黃褐色斑點和裂紋。當然,緬甸玉A貨也可能見到非常好的凈度。
緬甸玉B貨的顏色均勻,色感一般比較清純單一,大多是在灰白或豆青的質(zhì)地上顯示翠綠色,有些B貨往往能明顯感覺到帶有蘋果綠的色調(diào),有時綠色中偏黃,綠色常常過于鮮艷,看起來有呆板、沉悶、不自然的感覺;
B貨翡翠表面放大觀察
而A貨色感一般較為豐富,同一飾品的不同部位可有不同。緬甸玉A貨的底與色配合自然大方,綠色呈天然的團片。
緬甸玉A貨一般為強玻璃光澤;而B貨的光澤暗淡,一般呈蠟狀光澤或樹脂光澤。
緬甸玉A貨表面光滑細膩,可見不同礦物顆粒因硬度差異,在拋光過程中產(chǎn)生的微細凸凹和顆粒交接紋,對于質(zhì)地較差的A貨,因拋光不良引起的溝紋,通常只會出現(xiàn)在局部位置,特別是不易拋光的凹處。
用10~15倍放大鏡觀察,緬甸玉A貨翠性明顯(粗粒者可不用放大鏡),它們看起來很像蒼蠅翅的結構,故寶石界稱之為蒼蠅翅”。因為其他綠色玉石都沒有翠性,所以翠性是識別緬甸玉特有重要標志之一。
A貨翡翠的表面特征
然而翠性并不是用肉眼在所有的緬甸玉中都能見到的,在顯微斑狀交織結構或顯微粒狀鑲嵌結構中就不見翠性,因為雙晶面及解理面太小,肉眼看不見,如老坑玻璃地、冰地等。緬甸玉手鐲,在無裂的情況下,可兩只輕輕對碰。A貨可發(fā)出非常清脆的金屬聲;而B貨則聲音沉悶,發(fā)音沙啞。
相對密度
緬甸玉A貨的相對密度一般為3.30~3.36,常見3.33,而B貨相對密度平均為3.25。因此將緬甸玉成品放入二碘甲烷重液中,A貨一般多緩慢下沉,或呈半浮半沉狀態(tài);而B貨一般多呈懸浮狀態(tài),常常露出重液表面。然而,由于B貨在處理過程中酸洗程度及入膠多少不同,其密度也會有所變化,酸洗強度弱,入膠少,則密度大,有時可以接近A翠。而另一種罕見的情況是有些A貨其相對密度也可能小于3.32,因此相對密度法可提供有用的提示,但不一定是B貨的證據(jù)。
熱導性
緬甸玉是輝石類礦物的***體,具有中等導熱能力,緬甸玉B貨由于內(nèi)部結構已遭破壞,變得較為松散,其間又充填了導熱能力相對較差的聚合物,因此B貨的導熱力明顯低于A貨。但在實際應用中,由于目前珠寶界使用的大多數(shù)熱導儀主要用于鉆石鑒別,其分辨率往往較低,一般僅有10個刻度,因此用這種熱導儀往往難以識別緬甸玉A、B貨。